身体肥胖会带来哪些伤害,影响的健康问题有哪些?“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今天与你说说养肾那些事。
警惕!越胖越伤肾
俗话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从医学角度来看,肥胖体型的危害程度的确与此相关,按严重度依次为:苹果型>梨型>均匀型。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是一种慢性疾病。除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生活压力因素外,“宅男”“宅女”的增加、体育锻炼的减少,都使得肥胖悄无声息地入侵,伤害我们的肾脏等多个器官。
肥胖引起肾脏损害的原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升高、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有关。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张力出现增高,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引起蛋白滤出。尿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足细胞是有毒性作用的,同时损害肾小管间质,加重肾小球硬化,从而引起肾脏损伤。
简单说,肥胖引起肾脏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肾小球肥大或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肥胖及腹型肥胖可以加速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研究显示,有3%的肥胖青少年肾小球滤过率偏低。肾小球滤过率偏低可以加快已经存在的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使尿蛋白增加。事实上,肥胖对于肾脏影响的早期表现就是蛋白尿。
有研究指出,体重指数(BMI)>25的20岁青年人,在校正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后,发生肾脏疾病的风险仍是健康人群的3倍。国外一项随访20年的研究也表明,BMI增大会加速慢性肾脏病患者走向终末期肾病,也就是尿毒症,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作用更为明显。
另外,肥胖还可以造成肾脏肿瘤等多种肿瘤发生率的明显增加。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约10%的肾脏肿瘤与肥胖有关。肥胖使男性肾脏肿瘤的发生率增加17%,女性肿瘤的发生率增加26%。体重指数每增加5,就会使肾脏肿瘤的危险增加25%。由于肥胖患者尿液PH值较低,草酸含量较高,尿酸、钙、磷分泌较多,还可能诱发肾结石。
因此,人们尤其是有肾脏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特别要注意远离肥胖。远离肥胖首先要控制饮食,在营养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减肥食谱。其次要增加运动提高能量消耗,多进行有氧的中、低强度体力活动,如走路、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在医生指导下,可选择一些辅助药物减轻体重。
警惕!肾脏发出的五个求救信号
1。尿量变化
正常人每天排尿1000—2000毫升,平均1500毫升,无论是尿量变多还是变少,都可能是肾脏疾病的表现。特别是正常人夜尿很少,如果发现夜里要起来好几回,而睡前喝的水并不多,更要警惕肾脏病变。
2。尿性状改变
正常人的尿色是透明的浅黄色,如果喝水少或清晨第一次排尿,颜色稍深。如果尿色发红,或者尿中泡沫多,要注意去肾内科检查。
3。水肿
肾脏是人体代谢水的器官,肾不好,水就会蓄积。有的人早上起来发现眼皮浮肿,或者双脚、双腿浮肿,都要考虑肾脏的问题。
4。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有了这些表现,除了看消化科,还要注意排除肾脏病。
5。皮肤瘙痒
终末期的肾病患者,由于体内的尿素不能经尿液排出,会通过皮肤排泄,由此刺激皮肤;另外,身体内积累的毒素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也会引起皮肤瘙痒。
肾功能强的5个标准
听力清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李跃华指出,在中医理论中,耳朵的听觉功能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好听力就好。反之,当出现耳鸣、心烦、听力下降的症状时,可以多考虑肾阴虚。
皮肤有光彩。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告诉记者,肾好,才能青春常驻,延缓衰老。肾不好,人容易显得苍老,皮肤会变得晦暗,肤色也会发生变化,眼眶发黑,眼袋明显。
头发乌黑。肾藏精,其华在发,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根本还在于肾,肾不好,头发会早发白、失去光泽,并且出现脱发。
骨骼强壮。中医认为,肾主骨,骨靠肾精滋养,肾好骨才好。肾气衰败会出现骨质疏松、腰酸背痛,甚至牙齿出现松动。
记忆力好。肾精也养大脑。因此肾不好可能会出现经常忘事、反应迟钝等现象。
4个标准判断肾脏健康水平
尿液清澈泡沫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教授章友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若小便泡沫突然变多,长时间不消失,说明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质较多;若尿液颜色异常,呈浓茶色、酱油色或混浊如淘米水时,都应引起重视。另外,出现憋不住尿、小便疼的症状也应及时就诊。
早起身体没有浮肿。肾脏是人体代谢水分的器官,肾不好,水分就会蓄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科副主任医师付文静提醒,如果经常早起眼皮浮肿,或者双脚、双腿浮肿,都要考虑肾脏问题。
精神十足。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身体里的废物残渣难以从尿液里排泄出去,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没劲儿的感觉。
血压正常。肾功能受损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症状,而高血压又会加重肾脏损害。“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夜尿增多,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或双下肢水肿的问题时,说明肾脏已经受损。”付文静说,正常人偶尔出现乏力,不用担心,调整睡眠可能就会改善,但如果这个症状至少持续一个星期,一定要去医院检查。